• 平台介绍
  • 资讯专递
  • 关于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专递 >科创人才

    云南冶金领军人才谢刚:努力用更清洁的技术提取金属化合物

    来源:云南省科技厅官网      浏览量:1356      日期:2019-03-02




    “冶金就是用技术方法从矿物中提取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在谢刚看来,我国传统湿法冶金技术反应慢,分离各种有价金属困难。于是,谢刚率领的昆明冶金研究院通过琢磨研究出了加压湿法冶金技术,具有高效、强化、节能、环保、适应广的特点,成为国内外冶金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植根“有色金属王国”的谢刚在冶金领域已干了近40年,他见证了中国冶金行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蓬勃发展。

    扎根彩云之南

    1978年,谢刚高中毕业,离开家乡重庆,来到昆明工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前身)冶金系学习。本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地质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两年后,谢刚进入东北大学攻读有色冶金系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位,随后在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

    博士毕业后,谢刚放弃了在大城市谋职机会,再度回到了昆明理工大学。“那时云南冶金工业水平比较落后,特别需要人才。”

    在昆明理工大学,谢刚先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院长。先后培养毕业博士33人、硕士54人,在读博士、硕士21人;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  35篇,EI 42篇;出版专著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先后获得昆明市十大杰出青年、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称号。

    他首次提出“计算冶金”,开展冶金数据库研究,为冶金科技工作者提供基础数据,在从微观层面进行的节能研究中,开展铝电解融盐体系结构和性能的计算机模拟研究工作。这两个研究方向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十年成就”炼就领军人才

    2008年,谢刚到云南冶金集团下属的昆明冶金研究院就职,开始了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研究的方向转变。谢刚及其团队针对有色金属产业主要开展复杂铅锌矿加压湿法冶金、铝电解新技术与节能减排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工作。

     “我国有色金属资源以低品位、难处理、多组分共伴生为主,受限于外部环境,传统湿法冶金技术反应慢,分离各种有价金属困难,对有色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偏低,而加压湿法冶金是在密闭反应器内,通过提高系统温度、压力改变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以加快反应速度,提升效率,使常温常压下不能进行的冶金反应变成现实,通过选择性浸出,高效处理共伴生多金属矿物。”

    谢刚说:“我们所研发的加压湿法冶金技术,是国内最早开发的用于复杂锌矿的清洁生产技术,具有高效、强化、节能、环保、适应广等特点,是国内外冶金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铅锌冶炼领域中,谢刚围绕“加压湿法冶金及配套技术”开展工程技术研究,完成了富铟高铁锌精矿综合回收铟锌产业化、复杂硅酸锌矿加压处理技术产业化及硫化铅锌混合矿加压处理技术产业化、4003大型高压釜及配套技术开发。开展了加压技术制备高锰酸钾中试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复杂锌矿及伴生有价金属的工艺技术研究,以及复杂铜矿、复杂金矿、有色冶炼过程中复杂中间产物的处理等研究。

    谢刚和他的团队集成多项先进湿法炼锌工艺,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硫化锌精矿加压浸出技术”,在国内建成电锌1万吨/年一段加压酸浸和2万吨/年两段加压浸出全湿法锌冶炼示范厂。其中1万吨/年一段加压酸浸系统工业生产一次投产成功,转入稳定工业生产后获得良好经济效益。

    他在国内外首次实现了高铁闪锌矿高压浸出工业应用,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提升了我国传统冶炼产业的技术含量,推动了我国湿法炼锌厂技术进步。借助此应用,云南冶金集团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已建设完成14万吨/年硫化锌精矿加压浸出厂。目前该技术已推向市场,转让给国内3家企业。

    谢刚团队通过对加压湿法冶金产业的孵化,现已建成了在国内外最大的加压湿法冶金生产锌的企业,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发改委评为“有色金属行业十年成就奖”。

    在谢刚和他的团队的不懈努力下,2015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共伴生有色金属资源加压湿法冶金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云南省第二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谢刚被评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

    助推冶金产业转型升级

     “冶金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力。”谢刚说科技创新是冶金研究院发展的动力源泉。

    围绕科技创新兴企,谢刚建议云冶集团建立了研究院与企业开放科研设施合理运行机制。这个机制有效促进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开放共享,大力提高了冶金行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在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上,谢刚与云冶集团所属企业一道,建设了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些平台大力推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了冶金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了冶金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

    在科技人才引进工作上,谢刚提出云冶集团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的学术技术交流机制的建议。先后从国内外高校引进了“国家百千万”人才、美国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十二五”期间有三个科技创新团队得到省科技厅认定。

    目前,谢刚团队已建立了共伴生有色金属资源加压湿法冶金技术理论体系,解决了在该技术在推广应用中能耗高、硫回收低及伴生元素不能综合利用等问题。


    上一篇:谢刚:投身冶金创新40年不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