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台介绍
  • 资讯专递
  • 关于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专递 >新闻动态

    陈世波:在全省高校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云南省教育厅网      浏览量:1258      日期:2021-07-06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

    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

    —在全省高校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陈世波

    (2021年7月4日)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高校科研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总结“十三五”云南高校科研工作,谋划“十四五”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

           上午,朱有勇院士做了题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主题报告,昆明理工大学王华校长以“深化高校科技改革,助力云南产业发展”为主题进行了经验交流,省科技厅战略规划处张红云处长对“我省十四五科技创新思路和主要任务”进行了解读。刚才,省科技厅、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省委军民融合办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就基础研究及科技创新基地体系建设、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和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政策、高校军民融合发展情况在会议上作了介绍。感谢朱有勇院士、王华校长和各位领导、专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到会指导,今天的会议信息量大、内容非常丰富,对高校科研今后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结合实际认真思考领会,并将其用于指导实际工作。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兄弟单位的帮助下,在全省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科研创新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提升,科研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是科研创新支撑力不断增强。2020年,全省高校在研科研项目22180项,较2015年增加6171项,增幅达38.6%;经费投入251520万元,较2015年增加124151万元,增幅达97.5%;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25项,比2015年增加738项,增幅达37.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社科基金单列学科)790项,比2015年增加275项,增幅达53.4%。

           二是科研创新平台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全省高校共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比2015年增加2个,增幅50.0%),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与2015年持平),其他部委(行业)实验室23个(比2015年增加12个,增幅109.1%),云南省重点实验室62个(比2015年增加38个,增幅158.3%),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与2015年持平),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7个(比2015年增加5个,增幅250.0%),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比2015年增加3个,增幅75.0%),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8个(比2015年增加5个,增幅166.7%),云南省工程研究中心22个(比2015年增加11个,增幅100.0%),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与2015年持平),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比2015年增加4个,增幅400.0%),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1个(与2015年持平),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比2015年增加1个,增幅25.0%)。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205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比2015年增加141支,增幅220.3%)、192个高校重点实验室(比2015年增加113个,增幅143.1%)、97个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比2015年增加43个,增幅126.5%)。

            三是优质科研成果和奖励不断涌现。2016-2020年,全省高校共发表学术论文116883篇、三大检索(SCI\EI\ISTP)23339篇,拥有专利数33239项,获得各类成果奖1232项,其中高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5项,省级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项,自然科学一等奖19项、二等奖30项;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0项、一等奖27项、二等奖26项,科学技术进步奖团队类1项。高校获得省级人文社科奖占比保持在85%以上,获省级自然科学奖占比超过68%,高校已成为我省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四是高校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0年,全省高校共有科研人员46168人,较2015年增加9928人,增幅达27.4%。“十三五”期间,云南省高校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云南省创新团队115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63个,与2015年相比增幅分别达25.0%、98.3%和43.2%;共有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2人,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40.0%、433.3%和214.3%。

           五是高校科研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以来,高校科研工作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三个定位”,积极参与云南省重大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特别是支持和参与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参与和服务我省承担的国家重大发展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朱有勇院士率领专家教授团队5年来扎根边疆践行科技扶贫,立足农村地区实际推动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林下三七、早熟葡萄种植等科技成果在贫困一线转化应用,先进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和广泛关注。云南大学坚持服务导向,努力打造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缅甸研究院和“一带一路”研究院等5个智库入选CTTI中国百强智库。咨政建言成效显著,涉藏地区治理、周边局势与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17篇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昆明理工大学主动适应云南省有色金属产业需求,打造“大有色学科群”,合理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为中国特别是云南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了以徐祖耀、殷之文、张国成、戴永年、彭金辉等5位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一流科技人才和卓越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全省各高校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以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虽然我省高校科研工作在“十三五”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各方面改革深入推进,但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科研投入总量偏小;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不健全,科研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科研成果转化难,垃圾专利多,许多科研、专利是应考核应评价而生,无法转化;高校科研工作中“二八现象”未能根本扭转,资金、项目、人力等向大团队、部分教师集中,对新兴领域、青年后备人才产生不良影响;拔尖创新人才紧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不足,高水平科研平台不多;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缺乏团队精神,单兵作战,部分科研人员不仅相互之间不合作,而且相互封锁,影响科研力量集成,限制资源共享;高校科研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不充分,特别是支持和参与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参与和服务我省承担的国家重大发展任务的能力还不足;新设立高校和大部分专科院校科研水平和科技管理水平还相对较低;违背科研诚信要求和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时有发生等。

          对于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开启新征程的关键之年。2020年12月全国已经启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云南同步进入了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研究作为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高校责无旁贷、责任重大。全省高校科研管理者、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放眼未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高校科研高质量发展,努力开创我省高校科研工作新局面。“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间,高校科研工作要“围绕一条主线、加快两个转变、做到三个结合、抓好四个重点、健全五项机制”。

           一、围绕一条主线

            这条主线就是持续提升高校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大学肩负着点亮未来灯塔的使命,要引领社会的前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必然是应有之义。当前,国际竞争正向基础研究竞争前移,科学探索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产生颠覆性技术,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源头创新。高校要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围绕基础科学前沿方向和重大问题,如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生物育种、生物医药、脑科学、新材料与新能源等领域强化基础理论和攻关能力。鼓励高校根据各自情况聚焦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的基础科学问题,设立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计划;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原始创新成果为目标,设立自由探索项目。

           二、加快两个转变

           一个转变就是科研项目由数量取胜向以数量、质量和创新协同发展转变。各高校要更加重视科研项目的层次、产出,科研论文的价值,科研成果的转化,不要单纯为了职称而科研,产生一些锁进柜子、束之高阁的成果。另一个转变就是从科研项目的单兵作战向团队合作转变。要扭转由于高校教师的团队精神缺乏,协同作战能力弱导致我省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偏少的不利局面。高校教师只有协同作战,团队合作才能推动高校科研上水平、上层次。

            三、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科研要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学校的科研必须以学科建设为引领,科研也必须以学科为依托。老师们进行科研选题时,要服务于学校学科发展的需要,服从于学科发展中凝练形成的学科方向。同时,要借助好学科平台开展科研,依靠学科集体力量,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形成学校独有的科研特色。

           二是科研要与教学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善于将科研中得到的最新理论、最新方法传授给学生,让教学内容始终与前沿接轨,培养好人才。同时也要发挥好科研育人的功能,让更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参与到科研中来,发挥学生在科研中的生力军作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是科研要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科研要着眼于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也能反哺科研。我们高校的科研要积极走向社会,结合国家、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难点问题去选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技术难题,开展政策咨询和研究,不断提高学校的科技贡献率和社会影响力,成为一个区域创新体系的主力军。这里,给在州市的院校提个要求,地方应用型院校争取国家、省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较难,但在你那个州市,你就应该成为科研的主力,我们年底要看看你所在学校获得那个州市的科研经费支持占州市R&D投入的多少,比一比。同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迫切需要高校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大力支撑,各高校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四、抓好四个重点

           一是抓好学术领军人才的培引。目前,我省高校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高层次人才、学术大师、拔尖科研人才不多,科研创新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结合不够紧密。各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推动以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和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培养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同时,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力度,用政策、事业、待遇和环境吸引优秀人才,使云南高校成为优秀人才向往的创新创业乐园。

           二是抓好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是获得重大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基础。各高校要深入实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计划,打破传统的学科思维和界限,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培育和组建一批跨机构、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创新团队,争取大项目,获得大成果。

           三是抓好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是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抓住用好新时代 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重大机遇和教育部省部共建机制,在体现云南优势特色的前瞻性领域、新兴交叉领域和重点产业发展关键急需领域,争取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新增一批省级重大创新平台,培育和建设一批国家和省部级前沿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学家工作室、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要实施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高校要成为云南省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力量;提升政府决策咨询的服务能力,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人文社科实验室和高校智库。在这里我提一下教育部社科司提出的“2035行动计划”,这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延续计划,下一步教育部将建设一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我们要有所准备,抓住先机,积极争取首批有实验室立项建设。

            四是抓好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培育。标志性科研成果是一所高校水平和实力的重要体现,以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综合优势,通过相应的激励举措,鼓励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围绕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培育出一批高水平、有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力争“十四五”期间“国家三大奖”不断线,省级科技奖励稳中有进。

           五、健全五项机制

            一要健全学科交叉融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我省高校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及其与理工农医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打造若干交叉创新基地。推动生命科学、化学、医学、药学、新材料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互联网与区块链、网络空间安全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力争在新兴交叉领域培育学术增长点。

           二要健全高校科研评价机制。贯彻落实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进教育部 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深化落实,破除唯数量、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不良倾向,引导评价工作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推动高校科研人员回归学术初心。鼓励高校结合实际出台各自的科研分类评价试行办法。

           三要健全科研资源开放共享、成果转化和科研服务机制。大力推进高校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共享机制,重点在计算机网络服务、数字化科研信息资源、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成果转化综合服务等方面,逐步完善服务门类,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各高校要落实国家、省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中介服务机构在科研中介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社会化、网络化进程,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利用科研服务社会的作用。

           四要健全科研学术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机制。加强我省高校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的科研交流合作,特别是利用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区位优势,提升高校国际科研合作层次和水平,拓展高校创新合作网络。按照教育部部署,高校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牵头组织、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 地州高校要主动与中科院昆明分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系,加强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

           五要健全良好的科研管理、科研诚信机制。进一步健全科研管理机制,要千方百计为科研工作者寻找项目来源,要想方设法做好项目储备,要绞尽脑汁地思考和做好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等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健全科研诚信机制,科研诚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高校要把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结合起来,主动发现、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并视情节追回责任人所获利益,按程序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实行“零容忍”,在晋升使用、表彰奖励、参与项目等方面“一票否决”。要求教师不参加自己不熟悉领域的咨询评审活动,不在情况不掌握、内容不了解的意见建议上署名签字。各高校要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审核、科研伦理审查等有关制度和信息公开、举报投诉、通报曝光等工作机制。对违反项目申报实施、经费使用、评审评价等规定,违背科研诚信、科研伦理要求的,要敢于揭短亮丑,不迁就、不包庇,严肃查处、公开曝光。规范科技伦理,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推动形成鼓励创新、潜心研究、水到渠成的创新文化。

           同志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高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十四五”规划献计献策、贡献力量,共同谋划我省高校高质量科研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新格局,全面开启高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责任编辑:科技处)

     


    来源:云南省教育厅网






    云南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20-1-3制.png



    上一篇:习近平向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1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致贺信 下一篇: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二十二届专利奖云南获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