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台介绍
  • 资讯专递
  • 关于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专递 >新闻动态

    扎根云岭大地 书写人生华章——记我省新当选两院院士的3名科学家

    来源:云南日报      浏览量:1581      日期:2021-12-01


    来源:云南日报  记者:季征 陈云芬


    张克勤(中) 张克勤先后主持了我国首个线虫生防“973”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何梁何利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教师奖、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中国菌物学会戴芳澜杰出成就奖等。发表论文302篇,主编出版专著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2项,为解决线虫生防的世界难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宗亮 张宗亮主持和组织设计建成天生桥一级、糯扎渡、红石岩、观音岩、黄登等24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先后承担了17项国家、省部级和集团重点研发计划,30座高土石坝的研究实践以及50余座高土石坝工程的咨询审查任务,在特高心墙坝、高面板坝、堰塞坝等坝工技术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并全面推广应用于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贵州等省区的大批工程,发展了我国高土石坝设计技术体系。


    朱兆云 朱兆云共主编专著6部22卷1191万字,鉴定确证收载4392种药物,为云南天然药物科学保护和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最基础、最全面的研究支持。以第一发明人创制5个国家新药并成功上市,以第一完成人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1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先后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奖励。


    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我省3人当选两院院士。其中,云南大学教授张克勤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宗亮、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朱兆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年来,他们扎根云岭大地,在各自领域不断探索、埋头钻研,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和原创性成果,为我国相关事业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克勤

    致力攻克线虫防治世界性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克勤扎根云贵高原,40年来专注于有害线虫生物防治研究,发掘了一系列重要的线虫生物防治微生物资源和先导化合物,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线虫生物防治微生物资源库,揭示了微生物与线虫互作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根结线虫高效生物防治技术体系,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线虫生物防治产品,并被广泛应用。

    线虫引起的农作物病害是仅次于病原真菌的第二大类病害,大剂量施用化学杀线虫农药严重污染土壤,影响食品安全,高毒性化学杀线虫农药被禁用,线虫防治因此成为世界性难题。减少化学农药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国家重大需求,生物防治逐步替代化学防治的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40年来,张克勤从系统分类学、天然产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对生物防治微生物资源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他带领团队从全国分离保存线虫生物防治微生物10355株。全球共报道捕食线虫真菌211种,他报道4个新属,69个新种,占全球的33%,全国的90%;全球共报道产毒素杀线虫真菌323种,他报道112种,占全球的35%,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线虫生防微生物资源库。捕食线虫真菌学100多年共发现6种捕食器官,他新发现了棘状小球和刺细胞两种捕食器官并揭示其对线虫的作用机制。阐明捕食线虫真菌系统发育、起源与演化关系,提出捕食线虫真菌分类新系统并得到国际同行认可。他发表活性化合物328个,包括新化合物140个,含新骨架26个。从厚垣孢普克尼亚菌代谢产物中发现广谱高效杀线虫活性化合物金轮霉素D,揭示其作用靶点,并应用于线虫生物防治新产品的开发。发现6个新骨架杂合大环内酯化合物Thermolides并解析其生物合成途径,其中2个对线虫的毒力与目前应用最广的杀线虫农药阿维菌素相当。

    在揭示微生物与线虫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张克勤发现细菌侵染线虫的“特洛伊木马”新机制,开辟了线虫生物防治新途径;发现土壤中抑制线虫生防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主要微生物类群及产生的抑菌化合物,揭示土壤抑菌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研发出解除剂,有效提高了生防菌根际定殖率,解决了防治效果不稳难题;揭示线虫抵抗微生物侵染的分子机制,为新产品开发提供了靶点。

    多年来,张克勤基于自己的系统性、原创性成果,创建了集成解除土壤抑制作用、启动腐生到致病的转换、调动土著捕食线虫真菌和生防菌剂协同防治根结线虫的技术体系。研发出4种根结线虫生物防治新产品,其中,3个获国家新农药登记证,1个正在登记中。2015年和2017年,国内同行专家两次进行田间现场评估,新产品对根结线虫的平均防效分别达84%和84.6%,优于目前市场份额最大的阿维菌素和噻唑膦。自2017年以来,新产品在云南、贵州、山东、广西等省区的蔬菜、柑橘、烟草、中药材等作物规模化推广应用,为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我国作物病原线虫生物防治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张克勤学术成就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他先后主持了我国首个线虫生防“973”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获何梁何利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优秀教师奖、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中国菌物学会戴芳澜杰出成就奖等,发表论文302篇,主编出版专著4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2项,为解决线虫生防的世界难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宗亮

    发展中国高土石坝设计技术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37年来扎根边疆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建设,主持和组织设计建成天生桥一级、糯扎渡、红石岩、观音岩、黄登等24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科技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1984年,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毕业的张宗亮不顾父母的担心和反对,带着年轻人热切的期盼和渴望,只身来到了素有“水电富矿”之称的云南,从业于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他,作为技术人员参与了鲁布革水电站导流隧洞、泄洪隧洞、溢洪道工程技施设计工作。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水电建设一系列的改革与变化,新技术、新设备、新经验涌进偏远闭塞的峡谷,让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白天,他专注工作,尽职尽责地穿梭于工地现场,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同行请教,在实干中潜心学习;夜晚,他挑灯夜读,广泛阅读相关专业书籍,细致琢磨工程设计报告和图纸。

    1990年初,张宗亮进入了天生桥一级水电站的设计团队,伴随着工程建设,他快速成长着,先后担任设计室副主任、副处长、项目副经理、设计总工程师、项目经理,1995年起全面主持工程招标、技施阶段的勘察设计科研工作。他秉持设计工作无小事的理念,认真主持报告的编写、审查,协调各方关系,召集有关专家和现场设计人员对重大技术问题及时研究和处理。2000年,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工程竣工投产,技术成果也成功推广应用于洪家渡、三板溪、水布垭等200米级高面板堆石坝。

    2000年开始,年仅37岁的张宗亮作为设计总工程师和院副总工程师开始全面主持糯扎渡水电站勘察设计研究工作。他和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顶着骄阳,跋涉、奔波于整个枢纽区和库区,与大家一起,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工程的关键技术难点。他每年驻扎工地的时间往往超过200天。无数个节假日,他都因为工作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对他的“爽约”,家人早已习以为常。15年的潜心实践,他和他的团队取得了诸多国际领先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将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期积累的技术底蕴和技术引领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糯扎渡水电站工程仅大坝一项就节约投资约4.8亿元,电站提前2年发电,发电量约478亿度,发电效益约152亿元。

    2014年8月3日,鲁甸县发生强烈地震。地震造成鲁甸县牛栏江红石岩村山体大面积垮塌,在牛栏江上形成了总库容2.6亿立方米、总方量1200万立方米的罕见巨型堰塞湖,犹如一把悬在灾区人民头上的利剑。面对灾情,张宗亮率领团队赶赴重灾区,开展现场查勘,并创建了堰塞体风险识别与溃堰分析的应急抢险关键技术,攻克了堰塞体应急抢险快速响应与科学决策的技术难题,为堰塞湖排险处置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抢险救灾结束后,张宗亮提出了将堰塞体整治成为集“防洪、供水、发电、旅游”等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并担任项目设计总工程师,主持设计建成世界首座“应急抢险-后续处置-开发利用”堰塞坝——红石岩水利枢纽。2020年6月,红石岩水电站首台机组正式投产发电。

    从曾经的“学徒”到如今的全国水电勘察设计大师,37年来,张宗亮先后承担了17项国家、省部级和集团重点研发计划,30座高土石坝的研究实践以及50余座高土石坝工程的咨询审查任务,在特高心墙坝、高面板坝、堰塞坝等坝工技术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并全面推广应用于西藏、青海、新疆、四川、贵州等省区的大批工程,发展了我国高土石坝设计技术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兆云

    推进天然药物资源的保护利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兆云坚守在民族药工程科技领域第一线,38年来扎根云南边疆,脚踏实地探索民族药发展路径。她坚持应用基础研究与新药开发并重,带领团队对我国低纬高原地区复杂多样的民族药资源实施首次系统研究的重大工程,为民族药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示范。

    实现天然药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云南作为我国天然药物资源最多的分布区,一些种类为全国乃至世界所特有。然而,多数种类属于野生,量小而分散,且基础研究滞后、种源混杂、规模化种植品种少等问题,也成为制约云药腾飞的软肋。

    为了给云药挣得一个美好的未来,朱兆云带领团队以天然药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开发利用为己任,无惧奔波劳碌,无惧风霜雨雪,无惧不期而至的危险,持续深入进行着长期性的大规模野外调查,独立完成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在野外调查、综合研究及新药创制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创新突破,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和重大社会效益。

    截至目前,朱兆云共主编专著6部22卷1191万字,鉴定确证收载4392种药物,为云南天然药物科学保护和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最基础、最全面的研究支持。她带领团队采集标本1万多种10万余份,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约16万张;准确鉴定出412科1720属4392种天然药物,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对70种重要药物资源深入调查和生产区划,对40个主要“云药之乡”种植药材进行含量检测,积极助力药农增收脱贫,促进生态保护。她带领团队澄清传统药物基原1040种,翻译民族语言文字药名5567个,系统整理附方5816首,注释附方中使用药物1679种;构建多学科药物实验筛选和评价体系,对著名《滇南本草》进行现代研究,其中有99种属首次。基于野外调查所获的第一手资料,主编《云南天然药物图鉴》《云南民族药志》等专著并得到广泛应用。“项目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带动作用之强,树立了同类研究的典范,借鉴价值高。”“项目的实施,将传统低附加值的民族药资源,转化成现代高附加值的优势资源,形成了新的民族药经济增长点。”朱兆云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云南乃至全国中医药行业而言,意义非同寻常。这些研究,使云南的天然药物调查研究走在了全国前列。

    同时,朱兆云致力于发掘民族药资源,以第一发明人创制5个国家新药并成功上市。其中2个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痛舒胶囊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并申报美国FDA获准在美国开展Ⅱ期临床试验。目前,全三七片与附杞固本膏正在研发之中。

    从1999年临危受命,带领云南省药物所闯过转制“阵痛期”,逐渐从困局中“突围”并创造天然药物研发辉煌,到如今任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重大研发成果不断,建设通过国家认证的5个平台及其团队,朱兆云应用自己所学专长及多年积累的经验,勇于创新,不断钻研解决技术难题,提出思路并设计技术路线;制订出融合研究方案,组织实施野外调查、分类鉴定、筛选评价和核实整理;承担自主研发新药的总体方案设计、处方筛选核定、基原鉴定,以及立题依据等原创核心部分的工作,组建团队相继进行药学、药理毒理等临床前评价和临床验证。她以第一完成人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1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奖励,用创新、用行动,以科技之笔,擘画出了提升民族药资源研发水平的精彩画卷。



    创新平台-2020-1-3.png

    上一篇:云南印发实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 下一篇: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 《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 《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 和《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2021年咨询报告》 习近平主持